客服热线400-717-3456
清明小长假“遇冷”,跨省团队游“熔断”背后:旅游人,还有必要坚守吗?
时间:2022-04-11 来源:河南旅游网

“有没有可能,你刚止损,就反弹了。”

疫情以来的第三个清明小长假前夕,一些或无奈或彷徨的旅游人仍在观望。在他们还不算久远的记忆里,清明本该是旅游旺季的开端,而后历经五一、暑假、直至十月。

但今年清明小长假,周边游、自驾游仍然是主流。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清明节3天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7541.9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8.0%。与此同时,国内旅游收入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39.2%。

旅游行业从业者候炜亮告诉笔者,他所在的旅行社,出境板块早已经没了,之前200多人的公司,现在剩50人。刚刚过去的两个月,候炜亮一共上了15天班。

“旅游从业人员还有必要坚守下去吗?已经30岁了,等不起了,可是除了旅游还能做什么?”不久前,问答社区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该提问被浏览了130余万次,有200多人给出回答。

对于旅游人而言,坚持何在?放弃,又是否有更好的出路?笔者联系到其中几位,并与他们聊了聊。去年刚还清银行欠款的黄侃淳说,无论如何,他都相信,人活着是为了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和自己。

而为谋生存,在迷茫无收入的时候送过外卖、做过快递兼职的林骁则告诉笔者,从前,他总渴望疫情结束,但后来想想,即便结束也回不到过去了。“行业在变,飞机和高铁、民宿和酒店都在变。我们是不是要改变下思路,不是等,而是做出一点变化。”

旅游人百态

过去三年,提起“兼职”这两个字,不少旅游人肯定不陌生。

为了还清数十万元银行欠款,2015年出来创业的黄侃淳先后开过滴滴,给杂志社写稿,在小朋友的生日宴上当摄影师,甚至给前公司的同事当枪手,向以前的下属推销保险。

黄侃淳记得,推销保险那天,他从晚上9点一直等到11点。末了,对方给了他15分钟,当场花600元,买了一份最便宜的保单。对方说,我觉得你挺不容易的,但就这样吧。随后,黄侃淳算了算,那一单下来,他挣的钱还不够支付那3小时停车费的。

2019年开始创业,和朋友合伙开了个10人小公司的林骁同样熟悉“兼职”这两个字。2020年,面临业务几乎全部停歇的状态,林骁送过外卖,也送过快递,“骑着电动车在街上跑的时候都觉得憋屈”。

彼时,同事们大都主动或者被动转型,有去做保险的,也有进了金融贷款、房地产销售等不同领域的。但林骁没有离开,他挣扎着,靠做各种兼职活了下来。

在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报道里,旅游人兼职谋生的方式更为繁多。

有报道称,黄山20多名导游报名采茶,日薪170元,包吃包住。不久前,有人分享称有旅游人在转做带队回国业务,有人做了房车旅行自媒体博主,也有人试图通过与国外供应商合作,把红酒卖往国内。

而在旅游业几近停摆的当下,像黄侃淳、林骁一样想方设法兼职的或许只是少数。对于更多人来说,离开才是常态。“也不存在走一步看一步了,毕竟都已经两年多了。”黄侃淳说,自己认识的人里面,2020年、2021年抄底旅行社资源的人,都以血亏离场告终。

候炜亮回忆,2020年3月,公司宣布停业时,还有大约200名员工,9月份开始断断续续复工,只有100人左右了。随后,当年11月,新一轮疫情暴发,公司再次宣布停业,一直到次年1月中旬。彼时,公司业务人员仅剩50人左右。

“离开的大部分人,要么准备考体制内,要么开始找其他的工作,尤其以保险销售居多。”候炜亮告诉笔者,旅游行业的人,一是还有些人脉,二是口才比较好,因此倾向于朝销售方面转型,但老主顾数量有限,很快就饱和了。

“对于旅游行业来说,进来容易,出去也容易,但在行业里面得到的经验,再出去的时候就很难被再次利用了。”林骁坦言,这是他的困惑,也是身边不少同事朋友的困惑。

林骁告诉笔者,以前,旅游行业发展比较粗犷,信息不透明,进来的人很容易挣到钱。现在,或主动或被动离开这一行,找一份新的工作,一看薪酬就冷了一半。但也没办法,“因为没有特别擅长的技能,也就只能从头开始”。

旅游,这三年

“按道理来说,行业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但疫情说来就来,完全没有规律,就好像是在开盲盒。”

黄侃淳2015年进入旅游行业,先是在某旅行社当国际领队,后来又借着国内出境游的东风,自己创办公司,做非洲、北欧、南北极的中高端定制团业务。黄侃淳告诉笔者,得益于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出国游性价比相对较高、社交媒体发展衍生的旅游社交属性三方面因素,彼时,出境游呈现井喷之势。

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根据途牛旅游网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平台白皮书》,2015年,我国出境旅游1.2亿人次,出境消费达2150亿美元,均列世界第一。随后,出境旅游人数逐渐增加,从2016年的1.22亿人次,到2019年的1.55亿人次。

2020年初,考虑到春节团量会增长,黄侃淳招了新员工,也刚租好新的办公室。随后,疫情暴发,一切戛然而止。

起初,黄侃淳以为,不过是几个月的事情,因此,即便在业务停摆的情况下,他也爽快给客人退了钱,员工工资照发,办公室租金照付。手头现金不够,还向银行贷了些款。但现实走向并未如他预期。

2020年7月14日晚,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通知,暂停172天的国内游重启。彼时,已经放弃出境游,转做国内游的黄侃淳把全部资金和资源压在了新疆。随后,7月17日凌晨,乌鲁木齐因疫情封城,原本筹划好的五个团全部取消。

黄侃淳回忆,得知封城消息的当晚,半夜两点,他躲进车里,给朋友打了一个小时电话。那一个小时里,除了倾诉,更多是眼泪。实在无处发泄时,他只得三更半夜按车喇叭,直到被人骂。

而对于林骁来说,黄侃淳的经历,他也或多或少都体会过。少数不同之处,也只是银行欠款金额,被取消的旅游团数量,以及心情起伏的次数而已。

2021年3月,国内形势好转,林骁找到了一家做旅游电商的公司,为其定制国内旅游板块。之后的半年,尽管疫情间或反复,但他似乎已经学会了与动态清零、与病毒共存。

当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强跨省旅游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跨省旅游团游的“熔断”机制。刚还上部分银行欠款的林骁又不得不与退订的客人、航司、地接社拉扯、解释。

有媒体曾统计,自疫情暴发之初,直至2022年年初,全国省、市、自治区共宣布跨省团队游暂停超过40次。黄侃淳记得,旅游人的信心就在一次次的“疫”外中被消磨。

旅游人,何去何从?

“旅游从业人员还有必要坚守下去吗?”

在这条提问下,不少人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其中一条回复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捕虾业不景气的时候,很多人都停止捕虾,并停止了对船的保养,只有傻傻的阿甘还在卖力工作。一场暴风雨过后,整个海湾只剩他一只捕虾船,他也因此捞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言外之意,鼓励旅游人坚持,静待花开。

疫情结束之后,旅游业会迎来报复性反弹吗?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看来,所谓报复性反弹,某种程度上不太可能出现了。

一方面,对于疫情何时结束,很多人都多少觉得悲观。另一方面,即便结束,收入受疫情影响的人群,其旅游需求也不会旺盛,毕竟,旅游并非生活必需品。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旅游研究所(港澳台研究所)所长杨劲松则告诉笔者,对于旅游从业者而言,需要厘清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只要能够与客户潜在的生活方式合拍,有能力快速发现、深刻认识和充分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都可能在未来找到新的蓝海。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旅游行业依靠信息不对称挣钱。在旅行社分管网点从事会计工作的候炜亮曾向笔者透露,一般来说,最好挣钱的是出境机票,然后依次是出境游、国内跨省游、周边游。换句话说,普通人信息获取门槛越高,旅行社越挣钱。

“过去,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酒店、机票这些方面。未来,信息不对称又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杨劲松看来,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也会是旅游业拓展边界的驱动力所在。当前的关键是旅游市场主体和从业者要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有能力从专业的角度面对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线从业者林骁有时候则在反思,从前,传统的旅游是分工明确的:组团社招徕客人,地接接待,批发商切机位。但这种产品设计和服务体验已经很难再击中用户需求了。现在的从业者,不仅需要会做行程,还需要新媒体运营、互联网思维,“要能从碎片化的旅游体验里面挖掘到有价值、能给人提供快乐的点”。

林骁告诉笔者,疫情以来,他观察到行业里有一些好的改变,比如以City walk为代表的城市深度游,又比如自驾露营。不久前,林骁一位业内朋友在山上开了家民宿,不仅配备了泳池、餐厅、咖啡、户外露营、烧烤等旅游类体验项目,还主打容易出片。在林骁看来,这就是所谓“提供体验式快乐”,也契合年轻人社交需求。

诚然,未来,旅游或将开拓新的边界,也将呈现新的形态。而当下,对于像林骁、黄侃淳这样的从业者而言,想办法活下去才是首要考量,活下来才有机会。

黄侃淳告诉笔者,从疫情暴发到现在,他每隔三个月会给全球的供应商发邮件,问候大家近况,同时了解当地旅游行业的近况,哪些资源关了,哪些资源易主了。“等疫情过去的时候,这些信息和资源的积累,都会成为重新站起来的关键。”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骁、候炜亮为化名)

来源:中国经营网

*除《河南旅游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河南旅游网立场。
编辑:河南旅游网
Copyright © 2008-2022 UHENA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0907724 400-717-3456 传真:0371-60907734
豫ICP备11007080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